
可能一些专业的史学人士会认为,其实这张便条的字体,不能称为书法,因为这种体,放在当时,就跟我们现在普通随便写的字,没有什么两样,没有半点艺术性。但是跟现在一些所谓的书法家比起来,却是有过之还不无及的。有一些文史学家,专业对这张便条进行了研讨,他们认为,字体只是其次,主要还是内容更有价值。
出身清贫之家的李莲英很小就被送入宫中,他深谙宫里的各项规矩,开始被定向培养为文笔太监。进宫之后的李莲英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借此了解贵人的水平。
19 岁时,李莲英因为护驾有功升任二总管,两年后,大总管被意外杀害,李莲英自然而然成为了宫中的大总管。因为他善于解意,深得贵人的喜爱,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学习,他的文化水平也不一般,所以很快成为了慈禧身边的红人。直到去世,他的大总管之位没有被动摇过。

李莲英是在 1911 年去世的,到现在是一百多年的时间,他的一部分书法真迹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所以在历史上遗留下的真迹不多,也没有受到重视。
机缘巧合之下,李莲英的一真迹被一位洋人收藏,这是一张传话的便条,被记录在了 1911 年出版的书籍《慈禧太后统治下的大清帝国》中。

让世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莲英的书法真迹确实优秀,客观来讲有着隽永飘逸的大家之风,现如今的某些徒有虚名的书法家在这真迹前不堪一击。但是便条的内容就有些难登大雅之堂。
" 王七老爷尊前自违,芝范时切怀思敬维,福寿康宁定符远念矣敬启者,弟自愧囊空切仰七老爷暂借银票一千五百两给与去人急速带回容日再叙,弟李莲英。"


这是一张关于索贿的便条,是李莲英给王七爷写的,说自己想和王七爷叙叙旧,并且祝他身体安康。无奈自己生活窘迫,希望借 1500 两银子救急。
想一想,李莲英身为太监总管,会缺这一千五百两银子吗?其实写便条的目的就是想要和王七爷商量事情,这也是宫廷斗争的侧面体现。便条之所以这样写也是为了万一落入他人之手时不至于留下把柄。


李莲英为人处事懂得分寸,做事细心,这才深得贵人的喜爱,这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可见一斑,但遗憾的是,他出生在了一个坏的时代,在清末宫廷里,他能一步步攀升至高位,背后的努力可想而知。